1)第471章 曝光了_穿在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两人分别落座,单人沙发中间是方形小茶几,颇有种领导会面的意思。

  何青生也没客气,看了看还冒着热气的茶,知道是刚泡上的,便端起来喝了一口,随即对着陈凡笑道,“以前咱们书信联系,我还以为你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没想到这么年轻,真是出乎意料啊。”

  不等陈凡说话,他又笑道,“不过也对,有志不在年高,你也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了。”

  陈凡腼腆地笑了笑,这么直接夸奖,让人怪不好意思的。

  何青生又笑道,“虽然说年纪不大,可文章却老练得很,几乎每篇都不用修改,都是全文照发。但是从你的文章中,又能看出不少新意。

  以前我还以为是基层文化工作者对经验的总结,现在看来,应该是年轻人天马行空的灵光一闪,而这种灵感,往往比经验更加出彩。”

  接连这么夸奖,陈凡也有点坐不住,当即略带惶恐地说道,“跟老前辈相比,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尤其是词语积累,还需要认真学习。”

  这是事实。

  倒不是说陈凡的文化底蕴太差、文笔也不如那些成名大家老辣。而是每个时代都有当时的行文特色。

  比如本世纪上半叶,那些民国文豪大多都是笔锋犀利,或是嬉笑怒骂豪放不羁,或是半文不白锋芒隐现,而到了50年代中后期,国内文坛的文风基本上都往朴实方向发展,写的也都是基层老百姓的故事。

  唯一不变的,便是行文风格,字里行间总带着几分咬文嚼字。

  哪怕乡土文学也是如此,不像后世那么直白。

  而陈凡写书,尽管已经尽量往这方面去靠,可受到后世网文写作的影响,用词极其平白,甚至有很多口语。

  当然,在他看来,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绝不是为了灌水。

  不过在大部分读者的眼中,这样的文章,虽然很好看,可“文气”终究不如那些咬文嚼字的。

  这种咬文嚼字的行文风气,甚至一度影响到8、90年代的作者。

  只不过这种文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淡。

  老书虫甚至能通过一篇文章的行文用词,判断出大概的成文时间。

  而陈凡的文风,说他一下子跨越了20年,也未尝不可。

  但在专业人士眼中,就“暴露”他“文学底蕴不足”的毛病。

  何青生见他这么说,不禁轻轻点了点头,“你这个问题我也注意到,不过算不得什么,反而跟长期以来我们提倡的,‘要写老百姓能看懂的文章’很接近,所以我也没有想过向你提出这个问题。”

  顿了一下,他又说道,“不过,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还是很有必要的,回头我写個书单给你,……”

  话说到一半,又摆了摆手,“还是拿几本书给你吧,都是我以前学习时读过的书,应该对你有点作用。”

  陈凡感激地

  请收藏:https://m.lt4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