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两百三十七章 封爵_明帝国的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下赐下爵号。”

  弘治皇帝表情舒畅,被拍的很舒服,将昨晚酝酿到现在的爵号说出来:“韦州地在西北,为秦时河南地,又名新秦中。张子尚一战保新秦百姓安宁,可以新秦伯为爵号。”

  武英殿中的顿时响起群臣的称诵声,“陛下圣明。”

  …

  …

  看似很简单的一场议事,硬生生的脱到约上午十一点许。主要是君臣高兴。重点是弘治皇帝高兴。

  随后,新秦伯的爵号便传遍京中。而当天在六科廊房中抄邸报的书手多了一倍。

  明朝的奏章流程,前面的程序不说,等皇帝批阅之后,奏章会下发到六科审核、存档、下发。所以,通政司的书手会等在六科抄奏章节选,这就是邸报。

  通政司能抄,其他衙门当然也能派人来抄。在我大明京中衙门里的十八罗汉中,通政司排名又不高。

  消息传的飞快。

  而在消息传递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伴随着一个疑问,西北这仗到底怎么打的?报捷文书上太简陋。

  张昭的个人书信,比捷报晚两天抵达京城。他当然不是二十四日才发的书信,而是在二十日等鞑靼骑兵退回长城以北就发出。

  分别是写给萧敬、朱厚照、婉儿。

  西北的战况,理当有保国公朱晖,苗逵,史琳三人以奏章的形势送到朝廷。张昭最好是不要越级上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保大帅可以随意拿捏他。

  他直接走私人渠道将西北的战况上报。朝廷嘛,这个名词究竟指的是谁?简单的理解,就是弘治皇帝。他写信给萧敬,相当于是给弘治皇帝报告。

  而写给太子朱厚照,纯粹就是他和朱厚照的约定。当日离京时,他教了朱厚照军棋推演的游戏,满足这小子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

  写给婉儿的是家信。

  八月初一,皇宫中一派喜气洋洋的氛围。

  朱厚照在清宁宫中给太皇太后(肃孝周太后)请安,顺路在宫中和两个堂妹们玩耍。

  主要是永嘉公主缠着他问西北的战事。

  永嘉公主又长了一岁,六岁的小姑娘粉雕玉琢,她还记得张昭这个人。张昭给她画的自画像还在她的寝宫中。而这几天她频频的在张皇后处听到张昭的名字。

  永嘉公主身边是皇太后(孝贞皇后王氏)收养在宫中的孤女岐惠王朱祐棆之女,永宁郡主。

  “张昭哪有别人说的那么吓人?永宁,你问永嘉就知道。”朱厚照没兴趣和小女孩玩,随口敷衍。

  正说着,刘瑾从小殿外进来,将张昭的书信拿过来。刘公公等人固然是不喜欢张昭,但是他的书信谁敢拦截?小爷这些天都等着的。

  “快拿来,给我看看。”

  朱厚照拆开书信,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随即脸色就变得极其不好。

  “保国公朱晖率大军一万分五路搜套,据臣所知,斩首三级。随后,鞑靼可汗小王子以此为由,率十万骑南下,意图震慑明军。保国公等拥兵四万守红城堡避战。

  小王子沿途拔城。都指挥王泰率部五千战死于花马池。小盐池旁的三座城堡陷落。臣率新军卫在韦州城下苦战取胜。此战的军事意义在于逼迫鞑靼迅速退兵。另外,足以令小王子蛰伏数年。除非他不想当这个可汗…”

  朱厚照读完信,恨恨的骂道:“保国公、苗逵该死!”

  他经过张昭的教导,有西北战事做例子,早非吴下阿蒙。京营四万大军劳师远征,却躲在城堡里。那消耗的可是历年积蓄的粮草、银子。这叫虚耗国力。

  刘瑾、谷大用几人面面相觑。

  显然,张昭又给保国公下眼药了。而保国公干的事实在不漂亮。估计这位宠臣要被替代了啊!

  永嘉公主则是没管这些,眨眨眼睛,模样可爱,“太子哥哥,给我看看张昭的信。”

  请收藏:https://m.lt4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