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一十一章 国子监改革(上)_明帝国的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学生这次前来主要是为感谢伯爷推荐家父出任税务司副使。”

  张昭就笑,点点头。

  这话说的有点意思。

  第一呢,主要是为两年前的“冲突”做一个总结。他不记仇,徐郎中领这个人情。

  第二呢,张昭是和李东阳李阁老交换利益。谈不上帮徐贵。而徐贵在事后才来表示感谢。这就很让人心里舒服。要是事前来,那就是有点不自量力。

  所以,这话合起来的意思是:兄弟我感恩,图报。

  徐鼎见张昭稳的很,心里不免感慨一句,脸上表情倒没什么变化,微微欠身的笑道:“伯爷,最近真理报几期报纸都在鼓动国子监改革。朝廷中也有声浪。试行改革卫所司更是招手监生为吏员。

  家父的意思是,他在朝中为官数年,认识几个朋友,愿意为国子监改革摇旗呐喊,出一份力。”

  张昭来了兴趣,竟然不是空口白话的感谢,徐郎中,哦,不,现在叫徐副使很上道啊,把茶杯放下,“徐副使有心了。”

  徐鼎再道:“国子监改革,具体往何处改,还请伯爷明示。”

  张昭微微抿嘴,道:“国子监生,四年或者六年就要毕业。成功毕业的监生拥有会试资格,那么也应允许其有进入官场的资格。不管是做官还是为吏。

  其次,考试不及格的监生,不应当继续留校。而是不给其发毕业文凭,允许其自谋生路。

  另外监生应当如府学、县学一般。现在强制的坐监读书,这制度没有人性。”

  徐鼎默默的记诵着,拱手道:“学生记下了。一定会一字不漏的转告家父。”

  张昭微微一笑,“有劳了。”和徐鼎闲谈几句,送他到小厅门口。

  改革的事情千千万万,总得一条条的去做。

  他现在要做的事情,或者说脉络有两条。第一,和鞑靼人互市。这是为积蓄国力,最终横扫漠北做准备。这是外敌。

  第二,废除全国的卫所。

  在京师、天津卫这么做,本质原因只有一个,释放人口进入工商业。

  而在全国范围内这么做,他还想推动明朝的兵制由卫所转为募兵制。这是军队强大的保证。卫所制,已经腐朽。

  而此刻在真理报上强烈的呼吁改革国子监,张昭最终的目的是在为教育改革做准备。

  他想要招募到足够的小学老师,没有落魄文人的支持怎么行?别的知识,也不需要监生们教。教授小朋友识字,这是可以胜任的吧?

  当然,真理报要发展,这需要吸纳一批监生当编辑。张昭手里现在欠缺大量的读书人。

  其实,毕业的监生在弘治年间其实是可以当官的。举人、秀才功名都可以做官的。只是难易程度不同,僧多粥少罢了。

  张昭提议监生可以做吏员,或者去边缘地区当官,其实也是在分流。因为,按照他设计的毕业制度,京中是无法容纳这么多闲散文士的。而文人一多,八成会闹事的。

  当然,张昭也有私心。他现在也是国子监生。要是能轻松点从国子监毕业,他一样有会试的资格。到这一步,后面有些事情就好操作了。张阁老不就把他两个儿子给操作成进士吗?

  在明朝以武勋的身份来推动改革,就算有天子信任,难度还是有点大。张昭打算披一层文官的皮。

  当然,这是闲棋。属于有枣没枣打一杆。真混不进文官集团那也就算了。没有张屠户,也不吃带毛的猪。

  …

  …

  张昭返回到后院中,灯影绰绰。

  婉儿和方晶两人正在灯下闲话,等着他回来。

  “二哥…”

  “相公…”

  婉儿和方晶两人都起身,迎着张昭。婉儿抿嘴一笑,温婉贤淑的帮张昭更衣。

  出门见客穿的衣服和寝室里自然不同。

  听张昭说完徐鼎的来意,方晶明眸带笑,将她的茶碗给张昭,带着自豪的道:“相公,两年前你去他们府上低头,现在可是徐家上门来示好。”

  这并非她气量小。在她眼中,她的相公是顶天立地、最优秀的男子,他受的委屈,难道不能找回来吗?

  张昭禁不止一笑,揉揉方晶的头,来个摸头杀,“傻丫头啊,我惦记徐郎中干什么?你不绝对他那层次离我有点远?”

  监生的事情,舆论炒起来,能否落实才是他所关心的。

  请收藏:https://m.lt4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