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二十章 教育设想_明帝国的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来的钱要归“公中”所有。家里的开支都从这里面出。男人嘛,要养家糊口。

  只是,他这个家略有点大而已。

  王絮雪提议由她来支付职业学院的费用,想帮张昭减轻点负担。她的嫁妆约有一万两白银,创办真理报社花去一些,还有很多。

  张昭笑着摆手,道:“这是几个产业的开端。我需要培养出大批的产业工人。数以万计。耗费非常大。我和国泰商行先补贴着。搞职业学院,是因为国子监改革失败了啊!”

  这话说的李婉,方晶,虎子,还有在另外一张八仙桌上吃饭的瑶琴、秋月并几个小丫鬟都看过来。

  张昭笑一笑,也不解释,道:“这事已经过去了。吃饭吧!今天韩娘子的鱼羹做的不错。和周大娘有的比。”

  他心中略几许苦涩感。

  不久前,他从广寒殿中出来,总结那一次突然的惊涛骇浪,他认为得失是一半一半。确实如此!

  但是,这和他回京之前的设想有点大啊!他早就计划好,回京之后劝说弘治皇帝接受和鞑靼人互市,继而试点废除卫所,释放大批的劳动力。

  同时创办报纸,掌握舆论权。再教育改革。不需要去碰儒学那一块。而是去搞基础的义务教育。只要识字,后面把工厂开起来,机器运作起来,产业工人还不好培养吗?

  而且,推行全民义务教育,好处很多。第一,可以增强国民的认同感,促进各民族融合。这不需要多说吧?

  第二,加速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建设。工业革命,不是说把蒸汽机搞出来就完事。蒸汽机要运用到社会生产中啊!它需要一个过程。譬如我朝的工业化,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想想看,那些老牌的帝国花了多少年。

  张昭现在就是要缩短这一过程。义务教育,能在几年之后,收获大批的产业工人。甚至是,如果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还会大批的工程师。

  德国在一战前就是以此超越了英国的工业生产总值。

  归根结底一句话,义务教育好啊!

  然而,计划终究只是计划。国子监改革计划受挫。他还没开始推动义务教育,就被迫腰斩。

  想想看,要是大量的监生毕业,进入待业状态。吏部大堂人满为患。到时候,再推动在全国各地设立大量的“小学”,把这些监生们仍过去当老师(给一个吏员或者从九品的杂职官身份),把教材一发,何其之爽!

  这就是自上而下的速度、好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哪用的着,他现在苦逼的去自己办学培养产业工人?

  见张昭“强作笑颜”,婉儿正要安慰张昭,忽而听的前院里有马车声。通传后,韩娘子带着一个穿着黑裙的高挑少女走进来。身姿高挑,姿容美丽。

  “少爷,蒋太监府上用马车送来一名侍女。说是你知道。”

  张昭顶着妻妾、俏丫鬟们刷刷看过来,且毫不掩饰暧昧的目光,平静的点头道:“嗯。你带她安置下来。在婉儿这里当侍女。”

  方晶“噗嗤”一笑,娇滴滴的大美人,身穿白裙显得身段婀娜,凶挺腰细,接过这件事,道:“韩娘子你先去吧。我来安排。”说着,漂亮的美眸嗔张昭一眼。

  相公这是官场失意,情场得意吗?算是永康公主送来的美人儿,这是第二个侍女。

  张昭略感窘迫,汗颜道:“我晚上给你们解释。”

  请收藏:https://m.lt4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