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七十一章 说服刘大夏_明帝国的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得来年才有收成吧?这些人这几个月怎么熬?死在路中,就是作孽!”

  李东阳依旧不恼,慢条斯理的解释道:“移民辽东将会分批次进行。鉴于宣府的形势,那里的卫所暂时不动。先迁大宁都司那里的卫所。”

  刘大夏皱眉,“怀来、延庆两地的卫所也要迁离?这可是拱卫京师的力量。宾之,你没有忘记瓦刺人是怎么打到京师来的吧?”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大臣们心中永远的痛。煌煌大明,竟然被蒙元余孽打到京师,连皇帝都俘虏。

  李东阳道:“有新军营镇守京师,不回再出现那种情况。张昭准备在迁移的卫所所在的府各设府卫所,用于管理征兵、预备役、退役等事宜。归各都司管理。”

  刘大夏愤然的冷哼一声。如此大的变动,他这个兵部尚书为何不知道?

  李东阳无奈的叹口气,道:“东山兄,这是他初步的想法。奏章还没有递上来。按照这个设想,等同于裁撤多余的兵员啊。与你的想法不谋而合。

  另外,东山兄,张昭到辽东屯田,总好过他继续折腾万全都司、大宁都司的架构。他想要积攒足够的钱粮剿灭朵颜三卫,至少要五年的时间。

  闹个天灾,收成不好,他恐怕得费十年之功。何妨先答应他?”

  这样解释,刘大夏就能接受了。张昭自己愿意去辽东种地,确实好过他在京中折腾来折腾去。他现在务实的做法不是抵触,而是赶紧答应张昭的条件,把张昭送去辽东种地。

  “张昭要朝廷给予什么条件?”

  “辽东都司划归他管。再加上万全都司、大宁都司,这三个都司的人事权归他。另外,他有权调动宣府、蓟州镇、辽东镇的边军,以及新军营,应付朵颜三卫的袭击。

  内阁那边,他要求沿途府县,以及山东布政司配合移民。

  他给出的承诺时,为国家新增二十万自耕农。重新设置大宁卫,拓土千里。噢,这话听听就可以。光是二十万户自耕农的承诺。内阁就愿意支持他。”

  明王朝在东北设置的是奴儿干都司,管理女真诸部。而真正实地控制的区域,大概就是铁岭、抚顺、本溪一线。差不多是今辽东省的区域。

  明王朝并未设辽东布政司,而是将这块区域划归山东承宣布政司管理。所以,张昭要求地方配合移民,会涉及到山东布政司。

  而所谓“自耕农”,就是在黄册、鱼鳞册上,缴纳赋税,服徭役的百姓。这是国家财政来源的基础。其余的权贵啊、读书人啊、奴仆啊,明王朝就别想收税。

  所以,明朝财政穷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税源枯竭啊!自耕农从来都是土地兼并的牺牲品。

  刘大夏琢磨了一下。他是当过总督的人,上马管军,下马治民。二十万户自耕农啊,这条件开出来,朝廷根本没法拒绝。西北那边新增万户,朝廷上下就欢喜的不行。

  “可以答应。做不到,就让他在辽东种地。但是,张昭军权在手,就怕他擅开边衅。”

  以刘大夏对张昭的成见,也没说什么担心张昭造反的话。这只要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不可能。人心在大明!

  至于说尾大不掉。这就更扯淡。张昭是默认的将来统帅大军人选。回头他手握新军营,兼提十万大军出征,是必然的事。那不比现在的权势大得多?

  李东阳道:“不会。他没有粮草、弹药。他若要剿灭朵颜三卫,必须要经过朝廷同意才能出兵。屯田的过程中,小打小闹,不可避免。”

  这一点,李阁老同意非常注意。

  刘大夏点头道:“宾之,如此便可行。”

  …

  ….

  李东阳把刘大夏给“忽悠”的松口时,张昭正将新印刷出来的教材运送到京师职业技术学院中。

  “学生见过伯爷。”

  请收藏:https://m.lt4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