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零二章 奏章到京师_明帝国的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琼,王守仁。

  这都是历年来大明南方的文官重臣。一旦有兵事,大明朝堂绝对是众口一词,让他们率军出战。而这样的文官重臣,同一时期都只有一个。

  像秦纮于弘治十一年辞官,才有王轼冒头。弘治十三年,王轼由南京户部尚书,兼任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灭掉米鲁贼。正德年间的王琼调任兵部尚书之后,他举荐阳明先生领兵。

  …

  所以,张昭的奏章抵达京师后动静很大。

  不管朝堂上的舆论,还是报纸上的舆论,大明京师没有人把建州女真苏护部的叛乱视为心腹大患。

  这怎么可能呢?

  此时坐镇辽东的可是大明第一名将:新秦伯张昭。而且,他麾下带着新军营三个团。

  别说建州女真苏护部叛乱,整个建州女真、外加海西女真叛乱,也就那么回事。

  实力更强的朵颜三卫都被新秦伯打得落花流水啊!这是实打实的战功,人人心中有底。

  当然,不怕归不怕。反响、议论都还是有的。毕竟,张昭拖延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出兵。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内幕?

  自弘治皇帝听从张昭的建议后,大明朝的军事行动只有少数人知道。这包括英国公张懋、兵部尚书、当值的兵科给事中。还有,就是御前会议成员有知情权。

  其余人等一概不知。报纸上更别想抄录奏章。只能凭空发挥。

  弘治皇帝于第二日特意召开一次御前会议商议此事。

  御前会议目前固定是在养心殿召开。各种配套的设施、建筑都慢慢的齐全。

  随着净鞭三响,弘治皇帝从养心殿后进来,三名阁臣,九卿、五军都督们起身向弘治皇帝行礼。

  “臣等参见陛下。”

  “众卿免礼。”弘治皇帝高居于御座上,温和的点头。他最近气色略微有些好转。去掉令人望而生畏的早朝,和繁重的政务,他的身体开始慢慢的回复。毕竟才三十四岁啊。正在壮年时。

  但是,好转的有限。他和张皇后夫妻感情深厚。这时间空下来,有些事情的次数未免频繁了些。

  照例是首辅刘健主持会议。刘老大人把情况说了一遍,道:“张昭弹劾新任的辽东总兵郭令,诸公以为如何?”

  有时候,弹劾的理由,在大人物们眼中其实并不重要。

  当然,这是因为张昭的理由找的非常好:郭令御下不严,造成流放者死亡四十余(能力不足),疑似和关外叛乱有关(不清白),所以请求将他免职。

  张昭这个理由找得不好,刘老首辅这会可不会这样问。他会直接批评张昭在瞎来,予以拒绝。

  谢迁仪表出众,一声绯袍,“捧场”道:“张昭未免太目无朝廷。朝廷才作出让郭令出任辽东总兵多久?他这就弹劾?”

  谢阁老一句话,引起众人无限的遐想。

  所谓“朝廷”,在弘治皇帝屡次召开御前会议之后,就是指的在座的诸位。

  调原辽东总兵、定西候蒋骥出任大宁总兵是他们这些人共同作出的决定啊。张昭现在去辽东才不到四个月,就准备搞事,推翻这个决定。

  这有点嚣张吧?

  不得不说,谢阁老的水平确实高,总是能找到非常合适的角度去说服人。

  谢公尤侃侃啊!

  请收藏:https://m.lt4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