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一十章 此事和你无关_明帝国的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直反对张昭的定国公府都在这一手“棋”的压制之中。

  本来五军都督府自镇远侯顾溥去世后朝廷就定下来调大宁总兵、定西候蒋骥接任,只是大宁都司新立,诸多事情耽搁着没调他回京。朝廷诸多武将都是盯着这个位置的。

  这里面就包括定国公府。

  而张昭这样一搞,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只怕要成为摆设。定国公府还做梦呢?要想掌权,那就老老实实去读大明皇家军事学院,凭借军功升起来。

  否则,一个空壳子的五军都督府都督,说话顶什么用?下面人谁听?

  刘大夏道:“宾之,总之将兵部的权限划归给枢密院,我是不会同意的。”

  李东阳叹口气,“东山兄,此事是天子属意。我不防把话说的明白些,天子想要文武之间平衡!”

  刘大夏须发皆白,沉默半响,态度依然不改,坚定的道:“天子和朝廷若想要把兵部的权限划归给枢密院。那先批准我致仕。”

  他这么说还是有底气的。

  明史中有一句记载:帝心方向大夏。刘大夏是弘治皇帝在马文升日渐老迈之后所倚重的办事大臣。弘治皇帝对刘大夏还是非常尊重和维护的。

  李东阳很有点无奈。

  其实按照天子对刘大夏的维护,很可能是顺势将其调整户部尚书。因为户部尚书侣钟也在闹致仕。而盐引这事又涉及到寿龄侯张鹤龄,天子大概率会同意侣钟致仕。

  张昭再能折腾,毕竟只是个武将。天子不会倚重他来治政的。但显然刘大夏是不准备妥协。

  李东阳道:“东山兄,天子要调整朝廷架构,做臣子的以致仕相逼迫、阻拦,这有何道理?东山兄莫非不要身后之名吗?”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小细节。众所周知,明朝文官集团的力量是非常的强大,但有些话还是不能公开说的。

  譬如北宋宰相文彦博公然宣称: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而这种话还真没那个明朝文官敢这么说。真当锦衣卫和东厂都是吃干饭的吗?

  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当皇帝想要调整朝廷机构时,他在法理上有没有问题?

  没有的。这天下都姓朱啊!

  明朝的大臣一般对皇帝瞎瘠薄搞都是软抵抗和秋后算账。譬如:成化皇帝设西厂,随意的给近臣封官,他们能怎么办?只能是不承认“传奉官”。

  再比如弘治皇帝乱赏赐盐引,现在搞的有些不良商人连盐引应该交的赋税都不想交,援引的是寿龄侯的例子,户部尚书侣钟还不是只能闹辞职?

  除非是废立太子这种大事,文官们会硬顶皇帝以外,其他的事那真没有硬来的。

  刘大夏断然的道:“我意已决。宾之,不用再劝我。”说着,举起酒杯向李东阳敬一杯酒。

  张昭在报纸上那样骂他。他这个“刘十策”的诨号恐怕要伴随他一段时间。他绝对不会妥协。另外,若兵部职权在他手中失去,只怕将来名声也好不到哪里去?

  写历史的,终究是读书人。

  李东阳喟然长叹,他已经预知结局,举杯道:“东山兄,请!”

  初春的阳光照射在两人的身上。几十年的交情尽在其中。此时此刻,一言难尽,唯有一杯浊酒。

  请收藏:https://m.lt4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