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四十三章 总督制_明帝国的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年头的交通、通信又不发达。

  宋、明想设“节度使”也得有地方安置啊!西域、漠北、中亚、东北、外东北这都不是两个王朝的地盘(明王朝的奴儿干都司并未真正的统治过)。

  所以,以张昭的估计,明王朝有朝一日可以称为“明帝国”的时候,同样要设置总督来管理各地。而“节度使”这个名字八成没人敢再用的。

  以史为鉴,唐王朝最终崩溃在“节度使”这个制度下。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也纷纷失去。

  (当然,英国这有当时世界思潮的原因。但确实很多总督都是推动者。譬如,南非。其第一任总统斯瓦特就是英国的南非总督。注1。)

  因而,明帝国的总督制肯定也是要改一改的。我们与英帝国相比,有两个非常有利的条件。第一,我们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

  不像英帝国、美帝国,他们是要讲血统的,盎格鲁萨克逊人。我们的核心认同感是“礼”。

  第二,地理接壤。这可不是海外殖民地。中央王朝的掌控力度要高得多。历史中就有一个例子:俄罗斯帝国。也是用总督去管理各地的吧?

  最终,俄罗斯帝国其几经起伏、灭亡。而至今毛熊的基本盘都还在,对不对?

  …

  …

  李东阳微微皱眉,同时略感无奈。他必须要承认张昭说的一定的道理。但他是进士出身,天然的希望大明的军队能在内阁、朝廷的掌握中。

  张昭现在是只认皇帝,而且要将文臣逐步的排斥出军中。他心里能舒服?

  但他同时知道,张昭如果下定决心,至少他在此时是拦不住的。没有那个皇帝是傻的!军方大将如此给力,皇帝会不要军权?所以,他感到无奈。

  不过,李东阳的性格有点诙谐,半真半假的道:“子尚,假设老夫不同意呢?”

  张昭给话搞得轻抚额头。他不知道李东阳说的是真是假。其实,他这么有底气,还在于英国公将会支持他在九边废除文臣督军的制度。

  这是推荐成国公之子朱凤去皇家军事学院的利益交换。

  换言之,日后的文臣总督、巡抚可以管多个地区,可以下辖军队。但不能再管辖正规军(火器军、常备军),其下辖的军队只能是地方上的守备团营。

  正规军的调动权、指挥权、后勤全部在枢密院。

  李东阳见张昭的模样,哈哈一笑。张昭心里一松,否则他会很难办的。

  两人正要说话时,萧敬出来,里头弘治皇帝传召。两人进到暖阁中。

  李东阳躬身行礼,道:“陛下,臣和张昭已经商议过。重点防御宣府、榆林。同时从京师中派新军营一团、十二团营精锐一万出大同,伺机出塞…”

  弘治皇帝这时微微靠在床榻上,垫着枕头,一边听李东阳汇报一边问询几句,等听完后,道:“国事就托付给李先生。”

  李东阳感激的躬身道:“臣定当竭诚而为。”大明是不设丞相、宰相的。“以国事累先生”,这是君王对宰相的交代。弘治皇帝如此交代,于他而言是一种荣耀。

  弘治皇帝又叮嘱张昭道:“子尚,务必不要让鞑虏伤朕的百姓。”

  张昭斩钉截铁的道:“请陛下保重龙体,静候佳音。此战大明必胜!”

  弘治皇帝温和的笑一笑,道:“好。”

  张昭和李东阳一起告辞出万寿宫。张昭道:“元辅,胡骑如此嚣张,不过是大明国库还未充实起来。说到底都是钱的问题。元辅,朝鲜问题不能再拖。”

  李东阳一阵无奈,迈步往西华门走去,道:“子尚,你还有心思折腾东边。回头一起议一议吧。”

  李首辅智谋归智谋,他同样是一个很务实的阁臣。对来钱的事,他同样很感兴趣。

  张昭的想法、奏章,他作为首辅自然是看过的。控制朝鲜王国只是第一步,最终目的是东瀛岛上的白银。这是解决当前大明财政困难的捷径。

  请收藏:https://m.lt4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