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零三章 雄文(下)_明帝国的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贤默默的读着,喝口茶,蹙着眉。

  张昭不愧是大明的名将啊!这篇文章,将问题剖析的非常透彻,将最本质的问题说的清清楚楚。

  大明的生员,吃着大明的饭,就不能砸大明的锅。享受了权力,就有义务遵守“规则”。

  而从这个角度而言,扬州、金陵的生员确实应该受到处罚。他们正在“肆无忌惮”的破坏大明的根基。

  进一步的从这个逻辑上讲,满朝诸公还能继续支持这些士子吗?

  顶多从处罚超标的情况去驳斥。但到这一步就是个技术问题。绝对不会有“百官叩阙”的戏码。

  兵部尚书刘大夏白搞的“串联”戏码。

  从这个结果来看,这真的是一篇雄文!

  而从他的角度而言,明理报到底要不要在头版刊登呢?他是要立场,还是要报纸的销量、口碑?

  这是个难题啊。

  …

  …

  汪总编犯愁时,时间悄然的走过。

  张昭的文章到京中,首先去的地方是报社。而非朝堂。首辅李东阳等人反而是后来才得知的消息:有雄文北来。

  夜间时分,李东阳坐着马车回府中。随即便叫儿子李兆蕃送来张昭的文章。

  索要文章,对于大明首辅而言,实在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稍后便有真理报社复印的文章送来。

  标准的字体,标准的纸张,印刷出来的。

  书房之中,李东阳没有急着读文章,反而是有点出神。

  他身为文坛宗师,大明首辅,对“印刷术”的改进当然是看得很深刻。

  换言之,印刷术的改进,是如今文风正在转为白话文的最根本的原因。

  诸子百家难道不想把他们的思想更准确的记述,流传下来吗?因为当时是用竹子做书简,用锦帛来书写,成本非常的高,必须要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最准确的意思。

  汉以来,不就是经学、赋兴盛吗?再到如今的大明,世情小说等读物更胜于诗词。原因不就在于此吗?

  大明的文风,自李梦阳等人掀起复古运动之后,又要开始改变了!而且,随着小学的推进,识字的人越来越多,这个改变将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李东阳微微感慨一番,这才开始读张昭的文章。

  “律法,当为治世之共识。

  若是律法无法解决当前的问题,不能合乎法理人情,不能治理地方,当修改律法。而不是简单否定律法,用人治来替代。

  如今大明圣天子当朝,文治以《大明会典》为最主要的成果。会典之中就有详细的律法规定。

  非只如此。南北两京之中均藏有《永乐大典》,其中亦不乏律法著作。我们都将从汲取古人治理国家的智慧和知识。

  大明京中各衙门也都在制定各自的典籍、规章制度,作为传承。以及大明文治的痕迹,提供给后世瞻仰、学习。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亦是我所想要表达、呼吁的,大明应当此案为契机,逐步推动以律法治国,改变千年以来的人治。

  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的多远化。这是客观规律。而如何让多元化的社会凝聚共识,如何规范个人的行为?仅仅靠道德是不够的。还有律法来托底。”

  李东阳是站着读完的,并非是他看得入迷,而是读着读着,就以此来表示对文字的尊重。

  读完,轻轻的吐出一口气,“果然是一篇雄文啊!”

  这并非是说张昭的“白话文”写的多么好。那是扯淡!强行贴金。但是,这篇文章所展露出来的思想,以及所带来的影响,绝对是非常深远的。

  不会逊色于一般的诗词名篇!

  朝堂的局势,将会因此文而改变。

  他作为大明的首辅,政治领袖,已经觉察到。

  请收藏:https://m.lt4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