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百一十四章 战、和之论_明帝国的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昭的话音一落,列席的将军们就有点想参与讨论。

  是战,是和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

  鞑靼人是被“归化城大捷”打得痛了,这才知道来“求和”。做你的春秋美梦去吧!

  张昭手底下这帮军官们很有讨论的玉望,在张昭手下干的军官们都知道,张大帅喜欢令军中搞大讨论,谈及作战目标,以至于往往大战刚开始,下面的士卒都知道大概要怎么打。这导致军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强。

  但是,坐在会议桌前的几人却是连说话的玉望都没有。枢密院什么章程?还不是张昭怎么说就怎么做?张昭这是叫“认认真真走形式”。

  现在京中上上下下,只要稍微关注政局的人都知道,张昭要“东征”朝鲜王国和东瀛诸岛。

  据说鸿胪寺的“使馆区”里,那些小国的使臣天天找鸿胪寺卿柳渊“关说”,打听情况,外加“抱怨”。

  现在真理报天天在鼓吹“海权”啊!甚至抛出未来的财富来自于海洋的论调。

  还别说,如今大明大部分人是不信张昭这个“论断”的。但是真正知道内情的人,却是非常相信。有些人坐井观天,不知道海贸多么的繁华啊!

  当然,张昭为此事将江南从事海贸的缙绅给得罪了个遍。能把生意做大的,谁是傻子?等张大帅把海军建设好,该缴的税,一分都别想跑!

  不过,现在张昭只在北方折腾,而且,压根就不提“开海禁”的事,双方的矛盾还未激化。

  所以,这个时候和鞑靼人打什么?给张昭长时间的通过报纸教育,大半的文武重臣都明白:打赢和鞑靼人的战役、战争都不难,但难以灭国。

  所以,现在有必要耗费“钱粮”和鞑靼人死磕吗?等日后一击必杀不好?大概这也是鞑靼人敢来“求和”的原因之一。

  场面有点冷,林文宁给自己的大佬捧场,“大帅,鞑靼人求和的原因,我以为最主要的还是冬季将至,草原上的雪灾要来了。他们现在是想要来抢东西又打不过大明,只能出此下策。”

  定西候蒋骥喝着茶,一副反对者的模样,他实际什么立场只有他本人知道,说道:“不管怎么样,若枢密院同意求和,反而在报纸上不好交代。”

  成国公朱辅故意扯张昭的后腿,“张使相,按照你的说法,如今大明和鞑靼之前的态势真处在战略相持中的积极进取阶段。依本官的看法,不若趁机把漠南蒙古给横扫掉。”

  张昭没理会“起哄”的朱辅,喝着茶,没说话。

  英国公张懋劝道:“子尚,大明的军事重心在北方,你搞东征,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

  他是真心不想看张昭发展什么海军。这倒不是他在海贸中有利益。而是他深切的知道,“开海禁”三个字在大明是连说都不能说的。利益集团非常庞大。

  张昭发展海军,

  请收藏:https://m.lt4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