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62章 东北望(二)_1852铁血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的跳跃,发出各种鸣响。最后这艘军舰不得不在试航后转成了“实验体”,对船体的各种拆卸添加,为了解决共鸣问题。

  此时第二艘舰建成了不到四分之一,在第一艘军舰的经验上,第二艘进行了重新设计。在第二艘建成之前,第一艘已经送去拆船厂解体了。第二艘军舰拉出海试之后,共鸣问题得到了解决,可铆接问题就完全暴露出来。完全由钢铁制成的船体与木船不同。木船的木料都是干燥过的,即便下水之时还有缝隙,有些渗水的部分。木料吸收了水份之后会膨胀,这些缝隙就会自动堵起来。钢铁制成的军舰就没这种可能,随着铁板被海水锈蚀,这种缝隙只会越来越大。木船还能用木屑混合着树胶之类的黏合物进行填充,钢铁制成的船体就只能拆卸不合格的钢板之后换上新的。

  处理这些问题让第二艘军舰进进出出于船坞与海上,等铆接技术得到了很多突破之后,这艘船几乎等于重造了一遍。当然这不是说第一艘没有这个问题,而是漏水问题根本不是第一艘军舰的主要问题。

  这两艘试验舰只有一个实验编号,第二艘得到提升之后,终于从“实验体”升级成了试验舰。直到第三艘才算是有了自己的舷号099与“青岛号”的称号。某种意义上,青岛号也是艘试验舰,十门火炮都用上了“制退/复进系统”,也就是说这十门火炮都是管退式火炮。

  制退机由制退管、活塞及液体组成,制退管与炮身后端之连臂相连,火炮发射时,炮身带动制退管后退,活塞一端之液体因受压力,自漏口流至另一端,此时液体即发生一种抵抗力,以制止炮身后坐。

  复进机系利用气体吸收后坐力之一部分,待后坐结束时,被压缩之气体,因其伸张将后坐体推至原位。这样,通过制退复进机这个中介,炮管和炮架实现了弹性连接,既有利于减轻火炮的重量,又为提高发射速度创造了条件。

  传统的火炮用的是炮轨,火炮发射之后沿着炮轨后退,利用弹簧和勾爪的力量把火炮的后座力抵消,让火炮停到炮轨终端。然后靠人力和机械力量把火炮推回到发射位置后继续发射,光复军除了青岛号之外的其他海军舰炮基本都是这么一个工作原理。

  “制退/复进系统”的原理虽然不复杂,韦泽甚至能够提供一些设计图纸,但是加工起来就非常复杂。搞气液密闭首先就不能漏气漏液,这需要圆形加工的非常精确才行。精准的加工需要良好的刀具与车床,只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技术才能完成。

  韦泽倒是在中国弄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可连第一次工业革命都没弄好的中国工业只能靠着韦泽所说的方向毫无基础的前进。十几年的积累到现在才有了突破,新式机

  请收藏:https://m.lt4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